开展调查研究,是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履职本领、强化责任担当的有效途径。近期各地各部门正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一线,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找出新方法。调研报告是调查研究工作的书面表达,通过对调查研究工作的总结提炼,谋篇布局、研究资料、凝练成果,形成一份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高质量调研报告,有利于调查研究工作取得最大实效,避免起草的调研报告杂乱无章、离题千里、空洞无物。
谋篇布局要以“实”为“底料”,在“精心设计”中构好图。一篇有指导性、针对性、操作性,有真知灼见的高质量调研报告,必定有鲜明的主题、翔实的内容,同时大标题凝练、突出亮点,小标题严谨、层次清晰。调研报告在谋篇布局时要找准文章结构的受力点。起草调研报告就像修建房屋一样,要根据调研起初确定的目标和内容,以及收集到的材料情况,搭出布局合理、结构合理、浑然一体的“架子”,不能太复杂,主题不突出,也不能过于简单,内容不丰富,要明确报告是传统的“三段论”模式,还是将整体一分为二的“黄金分割”模式,做到心中有数。逻辑结构是调研报告的四梁八柱,起草调研报告的党员干部要明确报告逻辑结构,一个大内容与另一个大内容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要一目了然,不能讲成绩的时候说问题,说问题的时候列对策,防止报告出现逻辑结构性问题,要把最精彩最能吸引领导和群众眼球的观点写在每一章节、每一段落的最前面。
研究资料要以“细”为“主料”,在“靶向精读”中提观点。资料是调研报告的血肉,离开了血肉就会魂飞魄散,不成形。党员干部在调查过程中,往往会收集到大量资料,这些资料在没有研究汇总和分类梳理之前是纷繁芜杂的,这时候起草动笔写文章,往往是黄瓜茄子土豆猪肉牛肉羊肉“一锅炖”,让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写好调研报告就要擅于从资料中找规律、提观点,必须做到观点和资料有机结合,不能观点归观点,资料归资料,两张皮。调研组也要合理分工,明确专人整理汇总资料和所涉及到的每一项数据,深入挖掘具有代表性和新颖性的素材,通过“SWOT”“PEST”分析和定性定量等综合方法,制作图表、数表等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反复比较、鉴别,从而按照调研主题的要求,提炼出给人启迪、可行实用的观点。
凝练成果要以“精”为“燃料”,在“精准画像”中讲干货。鲁迅先生曾说过,要把可有可无的字都删去。古往今来,好文章都很短,调研报告也同样如此。调研报告是对调研对象整体情况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后形成的书面材料,广大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时要迈开步子深入党员群众间了解实情,要“深入”更要“心入”地了解调研对象的问题和诉求,确保调研报告冒热气、接地气,有干货、不空泛,不偏向、不走样。在提炼观点和对策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把“不吃别人吃过的馍”作为起草调研报告的一条定律,少用形容词、网络词,防止言过其实,多用鲜活的事例来印证,用翔实的数据来支撑,做到开门见“成绩”、讲出有“干货”。调研组长要以身作则抓示范,层层把关“挤水分”、反复修改“留干货”,真正让调研报告讲观点不虚、讲问题不偏、讲对策不空,与调研事实不符的一律“责令重写”,防止一味评功摆好、责任悬空虚化,确保报告质量。(吴锦初)
编辑:魏小晨